注册

巩义文物告诉你唐朝人是如何喝茶的?


来源:凤凰网河南综合

巩义市文物考古研究所在东区发掘了24座墓葬,出土了碾、炉、盂、执壶、茶盘、盏灯,大部分能在唐代陆羽《茶经》找到原型。该茶具系列,为我国首次出土时代明确的组合茶器,能够反映唐代人碾茶、煮茶、分茶、饮茶的过程。

2015年5月,巩义市文物考古研究所在东区发掘了24座墓葬,出土了碾、炉、盂、执壶、茶盘、盏灯,大部分能在唐代陆羽《茶经》找到原型。该茶具系列,为我国首次出土时代明确的组合茶器,能够反映唐代人碾茶、煮茶、分茶、饮茶的过程。

那么,唐代人喝的茶是什么样的,如何喝茶?读了这篇推送,或许能够了解到1000多年前唐人喝茶的那些事儿。

茶兴于唐而盛于宋,也是现代人不可或缺的生活必需品,自古开门七件事“柴米油盐酱醋茶”,茶位列其中。可唐朝人所喝之茶与现今相去甚远。陆羽《茶经》中载有两种主要吃茶方式。

一曰茶粥。《茶经·七之事》:傅咸《司隶教》曰:“闻南方有蜀妪作茶粥卖,为廉事打破其器具。后又卖饼于市,而禁茶粥以蜀姥,何哉!”茶粥者,茶汁所煮之粥也。唐人储光羲的《吃茗粥作》:当昼暑气盛,鸟雀静不飞。念君高梧阴,复解山中衣。数片远云度,曾不蔽炎晖。淹留膳茶粥,共我饭蕨薇。敝庐既不远,日暮徐徐归。

茶碾

二曰庵茶。《茶经•六之饮》有载:“饮有粗茶、散茶、末茶、饼茶者,乃斫,乃熬,乃炀,乃舂,贮于瓶缶之中,以汤沃焉,谓之庵茶。或用葱、姜、枣、橘皮、茱萸、薄荷之等,煮之百沸,或扬令滑,或煮去沫,斯沟渠间弃水耳,而习俗不已,于戏!”此等饮茶之法,却与当今之法大相径庭。

茶炉

茶,于唐时,有药用之效。陆羽《茶经·七之事》引《神农·食经》中言:“茶茗久服,令人有力、悦志。”《唐本草》载:“茗味甘苦,微寒无毒,主瘘疮,利小便,去痰热渴,令人少睡。”为了使其药用之效得到更好的发挥,加入葱、姜、枣、橘皮等物,再佐之以盐调味,无怪乎陆羽会发出“斯沟渠间之弃水耳”,但习俗如此,却也无可奈何。不过,若有养生之人,也可一试唐人之煮茶法,将茶捣成末,佐以不同作料,或如刘琨所言“前得安州干姜一斤、桂一斤、黄芩一斤,皆所须也,吾体中溃闷,常仰真茶,汝可置之”(《茶经·七之事》),略解“体中溃闷”。

执壶

于陆羽而言,最好的饮茶之法则是煎茶之法:备器、炙茶、碾罗、择水、取水、候汤、煎茶、酌茶、啜饮。

茶盘

备器,就是准备好所需之物,然后就可以开始这项我们现在看起来较为繁琐的工程。

先是对茶饼施加以各种“酷刑”,炙烤之,使其香气更为浓郁,趁热装入纸袋中,候其凉,再碾成末,再用罗筛之使末大小均匀,好的茶末像米粒,不好的像菱角。

茶已齐备,水也是关键,《红楼梦》中,妙玉用来泡茶的水是梅花上的雪、旧年的雨水,对于陆羽来说“其水,用山水上,江水中,井水下”,而“其山水,拣乳泉、石池漫流者上。”“其江水,取去人远者。”之后,便是煎茶所用之火,仍是要有高下之分,“其火,用炭,次用劲薪(谓桑、桐、栎之类也)。其炭曾经燔炙为膳腻所及,及膏木、败器不用之(膏木为柏、桂、桧也,败器谓朽废器也)。”

茶炉

准备工作已齐备,最重要的步骤就开始了,《茶经》云:“其沸,如鱼目,微有声为一沸,缘边如涌泉连珠为二沸,腾波鼓浪为三沸。”于一沸时,可加少许盐调味,也可不加。二沸时,舀出一瓢水,随后用“竹笑”环搅水中心,用“则”量茶末,当中心投下。不消片刻,水的波涛溅出沫子,这时用先前舀出的水倒进以止其沸腾,使其生成“华”。华就是茶汤表面所形成的沫、饽、花,薄的称“沫”,厚的称“饽”,细而轻的称“花”。花似枣花、青萍、浮云、青苔、菊花、积雪。

茶汤也是有讲究的,茶汤初沸,要把沫上形似黑云母的一层水膜去掉,因为它的味道不正。最先舀出的称“隽永”,放在“熟盂”里以备育华和止沸用。而后依次舀出第一、第二、第三碗,味道要次于“隽永”,第四、第五碗以后,一般就不可喝了。《茶经》云:“夫珍鲜馥烈者,其碗数三;次之者,碗数五。”好茶,仅舀出三碗;差些的茶,可舀出五碗。煮水一升,酌分五碗。茶汤既成,就要趁热喝完。这时重浊凝下,精英浮上。冷则精英随气而散。

茶之一事,从古至今皆为重要之事,若有闲情逸致,不妨尝试一下陆羽之法,或更有趣味。若觉其繁琐,不若就取一些茶叶,置于杯中,冲入沸水,于隐隐茶香中,偷一日闲情。

(厚重巩义)

本文为企业宣传商业资讯,仅供用户参考。

[责任编辑:魏新沛]

  • 好文
  • 钦佩
  • 喜欢
  • 泪奔
  • 可爱
  • 思考

今日看点

凤凰新闻 天天有料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