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淅川绿水青山如何“变现”?


来源:凤凰网河南综合

淅川县是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渠首所在地和核心水源区、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守着“大水缸”,握着“水龙头”,但也因此带上“紧箍咒”。

惊蛰过后,天气渐暖。位于豫鄂两省交界处的淅川县丹江口水库,温如碧玉,晶莹剔透。

日前,在紧邻丹江口水库的金河镇飞虎山上,来自淅川社会各界的数万人,正挥锹扬镐,培土植树。一排排、一行行的苗木,为渠首大地增添了几分绿意和生机。“我们动员广大干部群众义务植树播绿,以提高全民植绿护绿意识,涵养一库清水,确保永续北送。”植树现场,淅川县委书记卢捍卫放下铁锹,挺了挺腰板儿说。

淅川县是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渠首所在地和核心水源区、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守着“大水缸”,握着“水龙头”,但也因此带上“紧箍咒”,为了保护水质,库区周围有铁律:“有树不能伐、有鱼不能捕、有矿不能开、有畜不能养”。然而作为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秦巴山片区县、河南省四个深度贫困县之一,淅川的发展更不能停。“千条路,万条路,淅川只有一条路,那就是毫不动摇走绿色生态之路。”卢捍卫说。一肩挑着护卫清水北送使命,一肩扛着打好脱贫攻坚战重任,植树造林、做强生态经济,成了淅川发展“菜单”上的优选项。

统计数据显示,近年来,淅川实行合同化造林治理荒山53.2万亩,封山育林21万亩,森林覆盖率达45.3%,人工造林面积更是连续十年居全省第一位。

种好生态林,筑起清水北送的绿色屏障,栽下经济林,则为当地群众增收致富带来希望。全省脱贫攻坚战打响以来,淅川把林业发展融入脱贫攻坚的大局,突出“短、中、长”三线战略,促进贫困户脱贫致富。

“短线”以项目见成效。淅川充分发挥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渠首的区位优势,加大项目争取力度,每年争取退耕还林、生态公益林等扶贫项目资金3600多万元,将项目资金向贫困户倾斜,聘请1650名贫困群众为公益护林员,年收入不低于贫困线。

“中线”以产业打基础。渠首所在地九重镇引进仁和康源公司,流转荒坡地6000亩发展软籽石榴,承包托管、反租倒包带富农户……如今,65家企业入驻淅川投资生态农业,3.4463万贫困人口捧起“生态碗”,吃上“生态饭”。

“长线”以旅游管长远。近年来,因水而兴的淅川利用森林资源优势,坚持全域旅游思路,全方位打造4A级景区1个,3A级景区2个。以环湖绿色长廊为依托,去年以来,淅川在丹江沿线建成了泓森植物园等32个精品生态示范园。

“既要绿水青山,也要金山银山。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我们以全域旅游理念锲而不舍地推进植树造林工作,将绿化库区与旅游扶贫相结合,将增绿增彩与景区观赏要素相结合,将生态文明建设与推动淅川绿色崛起相结合,就是让群众共享绿水青山带来的发展红利。”淅川县县长杨红忠介绍,在淅川,旅游从业人员已达3万余人,其中,有2000多名贫困群众在旅游就业中创富。

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提出,要完善生态补偿机制,以更加有效的制度保护生态环境。这让卢捍卫对未来充满信心:将来的淅川,不但是一幅美丽的水墨画,春有百花夏有荫,秋有硕果冬有景,还要让绿水青山“变现”,真正成为老百姓的金山银山。

(凤凰网河南综合中国农业新闻网、央视三农整理)

[责任编辑:魏新沛]

  • 好文
  • 钦佩
  • 喜欢
  • 泪奔
  • 可爱
  • 思考

今日看点

凤凰新闻 天天有料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