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河南 > 文化

“谈艺说戏话北京” “国粹乡情”根在民


来源:北京青年报

“我家在丰台青龙湖,看到这里有这个活动就赶来了。”2月6日中午,在海淀北部文化中心文化馆里,一位排队的大爷说。

原标题:“国粹乡情”根在民

“我家在丰台青龙湖,看到这里有这个活动就赶来了。”2月6日中午,在海淀北部文化中心文化馆里,一位排队的大爷说。两个小时后,北京文化艺术基金2017年度资助项目“谈艺说戏话北京”北京戏曲文化分享会第五期“国粹乡情:坚定文化自信·共享京剧艺术——京剧名家走基层”活动正式开始。

这一期的活动是由“谈艺说戏话北京”北京戏曲文化分享会、中国京剧艺术基金会和海淀区文委联合举办的。活动中,著名京剧表演艺术家王蓉蓉、张建国分享了他们当年下乡演出的情景,并与众多年轻京剧演员们共同为到场的观众献唱京剧名段。

【当年下基层】

王玉珍:黄酱和桃酥一样是裂开的

在此次活动中,除了王蓉蓉和张建国等京剧名家,中国京剧艺术基金会还邀请了张奕明、周婧和王净戎等青年京剧演员前来参加演出。

对于青年京剧演员参加基层演出的意义,中国京剧艺术基金会理事长王玉珍对北京青年报记者表示:京剧是一个雅俗共赏的艺术,既要能够进剧院,也要能够走基层。“大城市里其实并没有那么多的演出场次。但是,演员表演的好与坏,都是观众评判出来的。所以,你要拿出你的表演。一个演员的影响力是通过他/她的表演体现出来的,而不是说我们包装谁。只有得到观众认可才行。而且一个剧团只有有了演出才能有凝聚力,才有团队精神。演员没有舞美、乐队的配合,那都是不行的,要通过演出凝聚我们的青年团队。”

而王玉珍的这种看法,也来源于她自身的经历。她在上世纪60至70年代的时候,经常要下基层演出。“我们很多时候都是自己背着行李,有一次是在70年代的时候,我们自己背着行李徒步去房山,而且老百姓吃什么,我们就吃什么,真的是同吃同住,打成一片。”

对于当时的艰苦条件,王玉珍深有体会:“我下基层那会儿的条件非常艰苦。我记得有一次吃面,当时真是觉得吃得不错啊,可是吃了一口,那叫一个咸。再一看那个黄酱上都有白色的盐,黄酱和桃酥一样是裂开的。但是,基层真的是特别缺少文化生活的,所以,他们特别需要我们去。”

也正是这样的经历,让后来担任北京青年京剧团团长的她坚持要让青年演员下基层演出。“当时,我们每年的大年初十出发,去山东走基层,我们要把山东走一遍。有一个留言本,让老百姓给我们留言。当时我印象特深,有一位观众的留言里写:走了30里路就为了看你们青年京剧团的演出看完了以后,我就一个字,值!”

【现在下基层】

张建国:国家有补贴青年演员有积极性

在本次活动中,著名京剧表演艺术家张建国首先为在座的观众拜早年。因为偶染风寒,张建国在活动的前一晚咳嗽了一夜没睡,但是当天还是为特意赶来的观众唱了一段《大漠苏武》。

张建国表示:“能够在春节前来到基层为大家演出,我感到十分荣幸。记得上世纪80年代在石家庄地区京剧团工作的时候,很多时候都是在农村的戏棚和高台上演出。基层群众对我们的期望,我是能够体会到的。所以,我为大家表演一段《大漠苏武》,希望在座的观众能够喜欢。”

对于现在的基层演出,张建国表示变化实在是太大了。“我是从农村走出来的,从小就看戏棚的演出。我也是因此爱上了京剧艺术,最终也有幸从事这一行。”张建国说,“我最早在石家庄地区京剧团,一年在农村大概有300场左右的演出,可以说我95%的演出都是在农村。这一演就有20多年。”

“舞台一般都是露天的,有的时候赶上春天的庙会,大风扬沙大到我看不见对面的人。等演完了,下面的观众都成了土人。但是,他们就这样看,就不走。” 对于当时的舞台环境,张建国记忆非常深刻,“所以,我们的动作,比如翻跟头,都是拿出十二分的劲头,不让这些环境因素干扰到我们。”

而在后台,当时的条件同样艰苦。“后台没有取暖设备,有的地方生个煤炉就知足了。卸妆的时候都是凉水卸妆。”张建国表示,“大家伙演完戏,都是熬大锅菜吃。有的时候住在老百姓家,要是赶上放寒假什么的,我们就住在小学校的教室里,课桌搭成床板,十几个人睡在一个屋子里。”

对比以前和现在的基层演出,张建国表示差别太大了。“改革开放40年了,现在走基层,那真是美丽的乡村。我们现在走基层,真的是很少能碰到那种完全露天的舞台了。老百姓看戏的环境和我们表演的舞台,都有了巨大改变。”

既是梅花奖得主又是中国戏剧家协会会员,同时担任中国国家京剧院三团团长的张建国,近年来也一直坚持下基层演出,而且还经常带着青年演员一起下基层。

张建国表示:“这几年国家对传统文化事业非常重视,我们的戏曲又是国粹,所以,我们要把传统戏曲艺术带到基层中去。因为很多时候基层的群众更渴望传统戏曲。”在谈到青年演员下基层的时候,他表示:“以前去基层演出,收入确实不多。我早年下基层的时候,演一场戏就拿两毛钱。现在下基层演出,国家都给予补贴。青年演员也有了积极性。所以,现在青年团的基层演出场次一年都要有70-80场,因为他们需要这种历练。”

【感受“下基层”】

王蓉蓉:满足观众需求演员才有意义

对于春节前夕的这次走基层公益活动,著名京剧表演艺术家王蓉蓉表示,她希望通过此次活动给海淀北部地区的老百姓拜个早年。

王蓉蓉表示:“我们就希望能通过我们的演出,让观众感受到这种政策和精神。所以,只有更多地开展下基层的活动,让更多的观众能够看到传统戏曲艺术,才能更好地传播我们民族的传统戏曲文化,这样才能有更多的人了解、热爱我们的国粹。”

此次“坚定文化自信·共享京剧艺术——京剧名家走基层”之“国粹乡情”公益活动,让王蓉蓉感慨,现在下基层真的是变化太大了,那个年代的露天席棚现在基本上没有了,取而代之的则是现代化的剧场或文化馆。

对于自己还是青年演员时的下基层经历,王蓉蓉现在记忆犹新。据她回忆,最早下基层是从上个世纪80年中期就开始了,当时以河北、河南、山东为主。一年两次,一次出去是1至2个月,每天都要演,所以一个月就是30场。

对于当时的演出条件,她回忆说:“我们当时下基层演出,有戏棚还有露天剧场,很多都是在当地的庙会上演出。当时的条件真是比现在差多了,很多地方是没有专门的化妆间的,冬天就在外面化妆,卸妆的时候都是用凉水,从来没有过热水。有的地方确实很冷,所以,当地主办方就给我们找一间屋子,屋子里还生一个煤炉子。但是,屋里通风不好,天气又太冷,所以很容易煤气中毒。”

虽然曾经获得过第十一届中国戏剧梅花奖,同时又是中国戏剧家协会理事、被文化部授予“优秀专家”“德艺双馨”称号并享受国务院专家津贴,但是,王蓉蓉近年来一直坚持下基层演出。

王蓉蓉表示:“下基层是我多年以来的职业习惯,因为戏曲本身就是一种大众艺术,就是给老百姓看的,而且老百姓也希望看到我们的现场表演。观众有要求,那我们演员就要去。只有满足了观众的需求,演员才有意义,才有成就感。”

另一方面,王蓉蓉还谈到了近年来国家对传统戏曲的大力扶持。“这几年,咱们国家对传统戏曲的扶持力度很大,特别是在资金的支持上,力度非常大。党和政府希望我们把传统戏曲送到基层当中去,我们戏曲演员更应该如此。国家给了这么大的扶持力度,我觉得我们必须利用好这样的条件,克服一些生活上的困难,把最好的艺术呈现给观众。”

现场

提前三小时观众来排队

海淀北部文化中心内的剧场共有374个座位,而2月6日来观看演出的观众达到400余人。有的观众家住丰台区云岗,在中午12点就开始在剧场入口处排队。

下午1点的时候,排队的人数已经有20余人,鉴于演出要3点开始,海淀北部文化中心文化馆馆长岳昌涛让工作人员拿来了数十把椅子,请排队的观众坐着等候。据岳昌涛介绍,此次活动可以通过网上预约参加。同时,为了照顾一些不会使用网络的老人,文化中心也预留了一些座位。

对于承办此次“坚定文化自信·共享京剧艺术——京剧名家走基层”之“国粹乡情”公益活动,岳昌涛表示:“能够邀请到这么多的著名京剧表演艺术家,可以说是我们海淀北部文化中心对外开放以来第一次,我也希望北部文化中心能够成为中国京剧艺术基金会的一个基地,希望他们可以多到北部来,让更多的名家来这里和戏迷见面。”岳昌涛希望通过此次活动,能够丰富海淀北部地区群众的文化生活,同时让海淀北部地区的老百姓更好地了解传统戏曲艺术。

[责任编辑:马敏]

  • 好文
  • 钦佩
  • 喜欢
  • 泪奔
  • 可爱
  • 思考

今日看点

凤凰新闻 天天有料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