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河南 > 科技

王泽山侯云德获国家最高科技奖


来源:北京青年报

中共中央、国务院8日在京举行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党和国家领导人习近平、李克强、张高丽、王沪宁出席大会并为获奖代表颁奖。李克强代表党中央、国务院在大会上讲话。张高丽主持大会。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首先向获得2017年度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的南京理工大学王泽山院士和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病毒病预防控制所侯云德院士颁发奖励证书,并同他们热情握手,表示祝贺。

原标题:习近平出席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并为获奖代表颁奖 王泽山侯云德获国家最高科技奖

习近平向王泽山院士(右)和侯云德院士(左)颁发奖励证书供图/新华社

中共中央、国务院8日在京举行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党和国家领导人习近平、李克强、张高丽、王沪宁出席大会并为获奖代表颁奖。李克强代表党中央、国务院在大会上讲话。张高丽主持大会。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首先向获得2017年度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的南京理工大学王泽山院士和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病毒病预防控制所侯云德院士颁发奖励证书,并同他们热情握手,表示祝贺。

随后,习近平等党和国家领导人向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奖、国家技术发明奖、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国际科学技术合作奖的代表颁奖。

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在讲话中代表党中央、国务院,向全体获奖人员表示热烈祝贺,向全国广大科技工作者致以崇高敬意和诚挚问候,向参与和支持中国科技事业的外国专家表示衷心感谢。

李克强说,要面向建设科技强国,加强基础科学研究,完善多元化投入机制,促进基础科学与应用科学相结合,增强原始创新能力。

李克强指出,必须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健全创新激励机制,赋予创新团队和领军人才更大的人财物支配权、技术路线决策权,真正让有贡献的科技人员名利双收,涌现更多国际领先创新成果。

李克强说,推动国家重大科研基础设施、科学数据和仪器设备向社会开放。加强知识产权保护。深化国际合作,主动融入全球创新网络,打造世界创新高地。

2017年度国家科学技术奖共评选出271个项目和9名科技专家。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2人;国家自然科学奖35项,其中一等奖2项、二等奖33项;国家技术发明奖66项,其中一等奖4项、二等奖62项;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170项,其中特等奖3项、一等奖21项(含创新团队3项)、二等奖146项;授予7名外籍科技专家中华人民共和国国际科学技术合作奖。

观察

自然科学奖一等奖十一年后再“双响”

时隔11年,2017年度国家自然科学奖一等奖迎来“双响”——唐本忠院士为第一完成人的“聚集诱导发光”和李家洋院士为第一完成人的“水稻高产优质性状形成的分子机理及品种设计”双双折桂。其中,“聚集诱导发光”研究被学界评价为香港和内地科研交流融合的典范。

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工作办公室有关负责人告诉记者,自1999年科学技术奖励制度改革以来,自然科学奖一等奖秉持“慎之又慎、宁缺毋滥”的高标准原则,曾9年空缺,距2006年产生两个一等奖已有11年。

基础研究是整个科学体系的源头,是所有技术问题的总机关。如同一条河流,基础研究是“上游”,决定着“中游”的技术创新和“下游”的技术推广和产业化。国家自然科学奖正是奖励那些在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领域,阐明自然现象、特征和规律,作出重大科学发现的个人。

从赵忠贤院士领导铁基高温超导体研究到潘建伟院士团队的多光子纠缠及干涉度量研究,从王贻芳院士领衔发现中微子振荡新模式到聚集诱导发光和水稻分子设计育种研究脱颖而出……近年来,我国基础研究不断进步,局部已“领跑”全球。

人物

王泽山:“中国的诺贝尔”

比炸药发明者诺贝尔晚出生一个世纪的王泽山,在火炸药研究方面的贡献堪称“中国的诺贝尔”。60多年专注火炸药研究的他,让中国古代“四大发明”之一的火药在现代重焕荣光。

在2016年度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上,王泽山发明的“远程、低过载、等模块”发射装药技术,获国家技术发明奖一等奖。时光倒回到1996年,他发明的“低温感度发射装药与工艺技术”同样摘此殊荣。

就在此次获奖前一个月,王泽山还两度前往沙漠做实验。“一次他带着我们做实验,零下27摄氏度,数据采集仪器都不工作了,他却坚持了一周,每天工作10多个小时。”在王泽山团队成员堵平研究员看来,王老搞科研的劲头之大,很多年轻人都赶不上。

刚领完奖,这个荣誉等身的“80后”老院士又雄心勃勃向着新目标发起冲击,“无烟火药出现100多年来一直没有解决无溶剂制造工艺的难题,我们正计划用一种颠覆性发明取代现有的技术。”

侯云德:年近九十还上班

防疫英雄侯云德8日站上了中国科学技术最高领奖台。他年近九十还在上班。

我国科学家上世纪30年代就选育出痘苗病毒天坛株,但基因背景仍未研究清楚。侯老十年磨一剑,完成了痘苗病毒全基因组测序与分析。

26年前,侯云德开风气之先当“创客”——在地下室里建起中试生产线,创立我国第一家基因工程药物公司。

2008年,79岁的侯云徳被任命为“艾滋病和病毒性肝炎等重大传染病防治”科技重大专项技术总师,他领导全体专家组,顶层设计了我国降低“三病两率”和应对重大突发疫情的传染病预防控制的总体科技规划。(本组文/据新华社(除署名外)

相关

北京已有20人获国家最高科技奖

本报讯(记者雷嘉)在2017年度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上,北京共有78个项目获奖,其中特等奖1项,一等奖5项,二等奖72项,占全国通用项目获奖总数的36.1%,创历史新高。

作为我国最高科学荣誉,国家最高科技奖自2000年设立以来共颁给29位科学家,其中20位来自北京。

今年获此殊荣的是中国疾病预防中心的侯云德院士和南京理工大学的王泽山院士。其中侯云德院士是第20位来自北京的最高奖得主。他是我国生物医学领域杰出的战略科学家,我国分子病毒学、现代医药生物技术产业和现代传染病防控技术体系的主要奠基人。他率先完成了当时我国最大基因组“痘苗病毒天坛株”的全基因组测序;他成功研制了我国首个基因工程创新药物“重组人干扰素α1b”,在北京率先落地实现产业化并推广至全国,实现了我国基因工程药物从无到有的突破;他主导了2009年我国H1N1流感大流行的防控应对和科技攻关,取得8项世界第一的研究

自然科学奖过去18年曾出现9次空缺,上一次发出两个一等奖还是2006年。今年获一等奖的项目之一,是由中科院遗传与发育生物学研究所李家洋院士主持完成的“水稻高产优质性状形成的分子机理及品种设计”。该团队在理论和方法上取得突破性进展,培育出一系列高产优质的水稻新品种。研究成果在Nature等国际权威学术刊物上发表,具有重要的国际影响。此外来自北大、清华等北京的科研团队还获得了14项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

由国家电网公司主持完成的“特高压±800kV直流输电工程”今年获国家科技进步奖特等奖。这是继981钻井平台、京沪高铁、高效环保芳烃成套技术、移动4G等国家重大工程之后,北京连续第四年获得科技进步特等奖。

[责任编辑:马敏]

  • 好文
  • 钦佩
  • 喜欢
  • 泪奔
  • 可爱
  • 思考

今日看点

凤凰新闻 天天有料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