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河南 > 科技

如何面对AI社会的来临?


来源:环球时报

近日,中国两大知名科幻作家、第73、74届雨果奖得主刘慈欣与郝景芳,在知乎上举行了一场主题为《郝景芳对话刘慈欣:科幻,未来与教育》的直播,话题之一为“人类如何面对人工智能社会的来临”。《环球时报》记者在线上全程参与这次对话,并在直播室边上近距离感受了此次对话氛围。

原标题:如何面对AI社会的来临?听刘慈欣赫景芳畅想AI时代

近日,中国两大知名科幻作家、第73、74届雨果奖得主刘慈欣与郝景芳,在知乎上举行了一场主题为《郝景芳对话刘慈欣:科幻,未来与教育》的直播,话题之一为“人类如何面对人工智能社会的来临”。《环球时报》记者在线上全程参与这次对话,并在直播室边上近距离感受了此次对话氛围。

刘慈欣在其《三体2:黑暗森林》中,对人工智能的发展前景有过设想:200多年后,人工智能依旧像是一个蹒跚学步的孩童。书中有这样一句话:“这是一个发明了永动机并且能够合成粮食的时代,可是计算机技术好像并没有进步多少,人工智能连处理个人金融业务的能力都没有。”但刘慈欣创作《三体》系列的年份是近十年前,而今天的人工智能技术已经有了长足的发展。

对话一开始,郝景芳请刘慈欣谈谈对人工智能的整体看法。刘慈欣表示,人工智能的近期效应被媒体和网络夸大了很多。按照现在计算机技术的发展,距离强人工智能还有十分遥远的距离。但他同时说,我们可能低估了人工智能的长期效应,假如那种与人类智力相当甚至超出人类智力的人工智能出现,那么整个人类社会的方方面面可能会面临颠覆性变化。

郝景芳接着问,如今有人有一些现实担忧,担心人工智能会取代人类的工作,她援引尤瓦尔·赫拉利《未来简史》中提到的未来会有超过90%的人变成无用阶层,以及她在小说《北京折叠》中讨论到的人工智能对人的工作的取代。

对此,刘慈欣说,人们的担忧是建立在一个固有思维模式上。“有一点大家要注意,‘每个人必须工作才能得到生活的资料,才能拥有一定的社会地位’,这一社会政治经济结构是一直延续的旧有的社会经济结构。在未来的人工智能时代,这个结构不是不可以改变的,并没有一条严格的科学定义要求人必须得工作才有权利去生活。在新的社会结构中,人类可以不用去工作。”他认为,“机器取代人类将带来负面灾难”的命题,主要是从经济学角度设想的。未来完全可能存在一个人类已经离开工作同时还能延续正常生活的时代。

人工智能的发展也带来会否加剧人与人之间不平等的问题。郝景芳就此分享了她的看法,认为未来科技时代的确有可能造成不平等,有的人可以如鱼得水,也有人跟不上时代的发展。

刘慈欣一定程度上认可这一结果。他说,当普通、只需要简单技巧、重复性的劳动都被取代时,要想找到工作就必须受更好的教育,有更高的素质、智力、创造力,这显然不是每一个人都能够具备的。但即便出现这样的不平等,也是一种螺旋上升的更高层次的不平等,即便是那个时代最贫穷的人,也可能过着现在很富有的人才能享受的生活。

刘慈欣认为,在比较近的未来,要想适应那样的时代,人类需要有自己的创新能力,要充分发挥人工智能所不具备的人类情商。但从更长远的视角看,创造力、情商等本质上都是大脑活动,依据现代科学,人的大脑运行所遵循的自然规律与整个大自然界其他的自然规律没什么两样。既然如此,人工智能作为遵循自然规律运行的东西,肯定能完全实现大脑的功能。所以,在遥远的未来,我们人类所独有的东西几乎全部都可以被人工智能所复制。如果那一天真的到来,我们首先有可能通过改变我们的政治、经济结构来适应这个时代。(记者李司坤

[责任编辑:马敏]

  • 好文
  • 钦佩
  • 喜欢
  • 泪奔
  • 可爱
  • 思考

今日看点

凤凰新闻 天天有料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