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信阳驻村第一书记刘宏斌:倾心帮扶,情暖山村


来源:中国新闻网

近日,信阳市新县沙窝镇杨畈村迎来了一批特殊的客人——全县脱贫攻坚和美丽乡村建设观摩团一行70余人,在县委书记吕旅、县长夏明夫带领下,现场问诊全县脱贫攻坚、美丽乡村建设。作为全县17个乡镇(区)36个观摩点之一,杨畈村美丽乡村建设赢得了观摩团成员的一致称赞。

原标题:信阳驻村第一书记刘宏斌:倾心帮扶,情暖山村

美丽杨畈一角。 张因祥摄

整修一新的洪畈社区。 张因祥摄

金灿灿的玉米挂满墙头张因祥摄

第一书记刘宏斌(右)正在和村民交谈。张因祥摄

近日,信阳市新县沙窝镇杨畈村迎来了一批特殊的客人——全县脱贫攻坚和美丽乡村建设观摩团一行70余人,在县委书记吕旅、县长夏明夫带领下,现场问诊全县脱贫攻坚、美丽乡村建设。作为全县17个乡镇(区)36个观摩点之一,杨畈村美丽乡村建设赢得了观摩团成员的一致称赞。

“破落的村部修葺一新了,狭窄的村组道路拓宽硬化了,设施齐全的文化广场建好了,集体企业搞得风生水起,扶贫车间也要开建了……从原来的破败不堪到如今发挥示范作用,杨畈村的面貌可谓是今非昔比!”信阳市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派驻杨畈村的驻村第一书记刘宏斌,是村庄巨变的亲历者、建设者,也是推动者,说起杨畈村的发展,难掩心中的欣喜和激动。

2015年9月,信阳市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副调研员刘宏斌被选派到杨畈村任第一书记,由此开启了以村为家,扎根基层,真情服务,攻坚脱贫的新征程。

驻村帮扶两年来,作为“大山深处领路人”,他坚定理想信念,心系困难群众,谋求乡村发展,舍小家,为大家,用辛勤和汗水浇筑了人生中一段精彩的记忆,也赢得了老百姓发自内心的称赞,更换来了贫困小山村的美丽蜕变。

杨畈村位于新县东北部近40公里处,辖19个村民组,46个自然村,是河南省重点贫困村,新县19个重点贫困村之一。现有村民620户2500人,其中贫困户85户263人。村内多山、水,少地,资源条件有限,经济基层薄弱。

“我原来在市国资委从事国有企业管理,对农村工作不甚了解。加之又是北方人,听不太懂新县方言,工作起来有点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的感觉。”回想起两年前刚驻村的那段时间,刘宏斌感慨万千。

尽管如此,刘宏斌还是很快融入了新角色。驻村第二天,他就在村干部的帮助下绘制了一张村里各组、湾地图,深入田间地头、走村串户。“精准扶贫,首先要精准识别,就是要挨家挨户了解情况,把每户的情况摸清摸透,然后再进行下一步帮扶。”刘宏斌说。

“你的脚下沾满多少泥土,心里就沉淀多少真情。”为了尽快与村民打成一片,走访时刘宏斌特意在一些细节上动了心思:换上了和村民穿着相近的衣服,学习村民的说话做事风格,与村民一起看露天电影、跳广场舞……渐渐地,村民的方言听懂了,主动来找谈心的多了,村情民意也逐步熟悉了。

“刚开始走村串户得带根棍棒防备狗咬,个别村民甚至认为我是骗子。现在好了,家家户户的狗见我多远就摇尾巴,我也由‘骗子’变成了群众的‘贴心人’。”刘宏斌告诉记者,驻村的前3个月,他就走遍了村里的合作社、砖厂、砂场、油坊,记住了每一条路每一口塘每一条堰,访遍了村里的电工、客货运司机、养牛养猪大户和种植大户。在大量调研的基础上,他与村干部、成功人士、农技专家和贫困户多次交流,逐渐摸索出了杨畈村的脱贫之路。

刘宏斌通过入户调查,结合村里实际,经村组长、党员代表和群众代表会议通过,并按照“四加二”工作法首先进行贫困户精准识别,识别贫困户166户597人。2016年复核阶段,对不符合条件的40户137人予以退出,新纳入41户85人,补录52人。2017年整改阶段,新识别7户30人,退出88户415人,核实贫困户85户263人。

在识别精准的基础上,按照“五个一批”要求,针对每个贫困户家庭情况,一户一策或多策,明确帮扶措施。同时完善资料,健全五清表、一户9表、一户12表等,做到一户一档,并做好政策宣传,把明白卡、帮扶联系卡等发到贫困户手中。

“识别、复核、整改阶段,任务就是命令,没有节假日,没有固定的上下班时间,连续几周不休是常态,凌晨1、2点工作是常态,通宵达旦时有发生。但刘书记不仅克服困难坚持了下来,还把工作做的扎实有效,赢得了大家的信任和赞扬。”杨畈村党支部书记、主任胡乃奎告诉记者。

在杨畈村委会的办公楼上,有一间简易的办公室,屋内一张办公桌,一张单人床,一个拉杆箱。“这就是刘书记的宿舍。”胡乃奎说。

据胡乃奎介绍,扶贫整改阶段,因工作繁忙,刘宏斌连续两个多月没有回家,两次连续发烧打针30余天只有周末才回市里检查治疗。“正是由于刘书记这样的好干部带头示范,任劳任怨,不讲条件,舍小家顾大家,我们村最终圆满完成了整改任务。”胡乃奎说。

8月26日下午,记者走进美丽乡村杨畈村洪畈组,映入眼帘的是一幅甜美幸福的美丽画卷。干净整洁的道路,独具豫南风情的民居,公园式的活动广场,谈笑风生的村民……坐在树荫下乘凉的81岁老人陈德荣道出了心声,“自从村里来了刘书记,现在的村子真是大变样了,到处都干干净净的,看着就舒服,天天心情都是好的!”

2015年前,杨畈村内只硬化了1条村组路,只修了1口塘,村内没有路灯,也没有文化广场。从驻村第一天起,刘宏斌就下定决心,要彻底改变村庄脏乱差的面貌,提升农民幸福指数和生活品质。

为此,刘宏斌多次到市县相关部门“化缘”,争取资金和项目支持。“修缮村部时,资金不够,我找到‘东家’市国资委和县委组织部寻求帮助;修路修塘时,我发动村民集资和成功人士捐款;路基拓宽硬化,我协调村民拆墙、让地、砍树,化解矛盾……”。刘宏斌说,工作要从细节做起,从实事做起,化解了困难,也和群众用真心真情架起了沟通的“桥梁”。

在镇、村的共同努力争取下,村里落实项目资金1100万元,改善了村部办公环境,硬化了村组道路,新建了文化广场和大塘,治理了熊河村内段堤坝,完成了村庄绿化道路亮化,美丽杨畈初具规模。

“目前,村口大塘已整修完毕,新型农村社区杨畈社区已建成,社区内公共厕所、垃圾池、垃圾桶、卫生保洁已配套,文化娱乐健身场所器材已到位,60余户贫困户搬进新居,上湾组村级美丽乡村建设已全面铺开,胡湾美丽乡村建设示范点建设正持续推进……”谈及杨畈村村容村貌改善,刘宏斌滔滔不绝。

刘宏斌认为,扶贫还要坚持“两手抓”,既要抓好物质扶贫,又要抓好精神扶贫。为此,他利用争取赞助的3套音响组织村民跳起广场舞,利用修缮一新的党员服务中心组织村民学习党的方针政策,利用文化广场组织娱乐活动,引导群众在房前屋后栽花种草,美化庭院,清洁家园……

道路宽了,路灯亮了,广场舞跳起来了,村庄变了,群众笑了,这让刘宏斌看在眼里,喜在心里。但刘宏斌深知,面对村里的众多贫困户,输血式的帮扶,并不能从根本上斩断“穷根”,必须帮他们找到一条致富路!

经过反复调研,刘宏斌带领大家办起了村里的两个合作社——万盛生态水产养殖合作社和汉塘林茶种植合作社,大力发展集体经济,主动吸纳当地贫困户加盟,实现家门口就业、发展、脱贫。

“其中,万盛合作社用工全部使用贫困户家庭劳力,可带动62户贫困户每户每年保底增收480元,3年股金及分红收入可达4500元。汉塘合作社可解决100余贫困人员就业。”刘宏斌告诉记者,目前,村里已与两家企业签订合同,将建筑面积600—1200平方米的厂房租赁给光伏发电和羽绒加工企业,初期可解决60人就业,增加村集体收入3万元以上;远期可解决100人以上就业,增加集体收入5万元以上。

为了让贫困户掌握一门技术,刘宏斌还组织他们到县城进行就业、技术培训,引导、帮助贫困户外出就业,并广泛宣传“雨露计划”、小额贷款计划,鼓励贫困户实现自我生产发展。

此外,作为刘宏斌的“后盾”,信阳市国资委主要领导带头与有关部门协调争取项目、资金,并多次带领部分职工到村指导扶贫及农业生产等工作。

一分耕耘,一分收获。经过两年来的努力,杨畈村被沙窝镇镇政府评为年度工作目标任务完成先进村,被新县县委评为先进基层党组织。2016年,杨畈村被评为新县10个脱贫攻坚先进村之一。

“走在杨畈村组组都硬化的公路上,站在新修好的大塘边,看到刚建好的村集体厂房和已入住贫困户的扶贫搬迁房,我心潮起伏。两年的工作没有白忙,两年的第一书记时光令人难忘。”回想着两年来的日日夜夜,目睹着杨畈村的巨大变化,刘宏斌充满深情地说,真心、实心、用心换来了民心,真干、实干、巧干培育了会干。真情为民,倾心奉献,就一定能打赢脱贫攻坚这场硬仗,一定会让杨畈这片土地更加美丽。(张因祥)

本文为企业宣传商业资讯,仅供用户参考,如用户将之作为消费行为参考,凤凰网敬告用户需审慎决定。

 

[责任编辑:马敏]

  • 好文
  • 钦佩
  • 喜欢
  • 泪奔
  • 可爱
  • 思考

今日看点

凤凰新闻 天天有料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