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炒作营销蹭热点 “共享马扎”拉低了共享经济下限


来源:新京报网

共享马扎暴露的,恰恰是这种被过度解读的“共享经济”下限。不过,这也是一个恰当的提醒,目前火热的“共享经济”,能带来多少经济增量,如何将“共享”模式化为新的经济增长点,是我们需要审视的问题了。

原标题:“共享马扎”式炒作,拉低了共享经济下限

从共享雨伞到共享马扎,“共享经济”逐渐从舆论聚焦和政策风口,成为了炒作营销蹭热点的“顺风车”。

最近,北京长虹桥公交站的“共享马扎”引发关注。据报道,“共享马扎”与普通马扎无异,仅是椅子面上多了一个二维码,无需押金,扫码可坐。有网友调侃,不太明白共享马扎的生意逻辑——“不扫码就坐,难道会把人弹走吗?”据了解,马扎仅投放一天就丢失过半。相关公司客服表示,已预料到马扎会丢失,该行为算是公司项目的前期推广。

继共享单车后,共享充电宝、共享篮球、共享雨伞、共享睡舱……共享经济大潮逐渐渗透到人们生活的细微之处。只是到了所谓的“共享马扎”,好像有些不对味了:共享经济似乎正从最初的资本风口,沿着一条奇怪的路径发展而去,演变成一场“脑洞清奇”的营销狂欢。

有人说这一所谓的“共享马扎”顶多算是公益马扎,不过,与其如此不如说是“广告马扎”更为合适。从公司客服的回应也能发现,醉翁之意不在酒,共享马扎的根本目的不是共享而是一次低成本推广——不得不承认,他们成功了。

近一年中,一大波共享经济产品蜂拥而至,昙花一现。其中不乏有志于探索新商业模式的公司。但更多情况下,从此前的共享雨伞到共享马扎,“共享经济”逐渐变了味,从舆论聚焦的热点和政策鼓励的风口,成为了炒作营销蹭热点的“顺风车”。

若从营销角度,这样的行为实现了最大程度的传播。但一次次的“蹭热点”,却是对共享经济在公共话语里的不断污名化,导致投资方与公众对共享经济价值的重新审视。那些在该领域真正可能有所创造的公司,却难免会被炒作埋没,最终导致劣币驱逐良币的恶性循环。

共享经济作为新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模式本身是值得肯定的,也是人类商业文明的一次进步。它提升了商品使用效率,能够最大程度的物尽其用,也是节约社会资源的一种理想模式。在这一过程中,企业与消费者间的关系发生变化,这种变化也给企业带来新的发展契机。

共享经济发源于美国,但在互联网+的政策鼓励下,在中国得到了充分发展。国家信息中心分享经济研究中心预测,未来几年,共享经济将保持年均40%左右的速度增长,到2020年交易规模将占GDP比重的10%以上。

可我们也看到,在中国的共享经济实践里,即使是做的非常出色的共享单车,目前也出现过多过滥等问题,某些时候,不仅没有提升物品使用效率,反而变成社会管理的负担,遑论搭着共享经济概念炒作的营销行为。

作为一种更有效率的商业模式,共享经济未来的发展固然值得期待。但与此同时,也需要警惕资本热捧和营销炒作导致的资源浪费。从“共享经济”产品的轰轰烈烈,到令人啼笑皆非的“共享马扎”,开始使“共享经济”逐渐背离本来初衷,沦为一场寻找接盘侠的资本狂欢。

共享马扎暴露的,恰恰是这种被过度解读的“共享经济”下限。不过,这也是一个恰当的提醒,目前火热的“共享经济”,能带来多少经济增量,如何将“共享”模式化为新的经济增长点,是我们需要审视的问题了。(费雪)

[责任编辑:魏金璐]

  • 好文
  • 钦佩
  • 喜欢
  • 泪奔
  • 可爱
  • 思考

今日看点

凤凰新闻 天天有料
分享到: